1.辨病用药 在辩证施治基础上选用1~3味抗胆道肿瘤的中草药,如茵陈、虎杖、金钱草、肿节风、土茯苓、田基黄、郁金、八月札、莪术、三棱、夏枯草、土鳖虫、藤梨根、徐长卿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、姜黄、鳖甲、茜草等。
2.临证加减 恶心呕吐者,加陈皮、半夏、竹茹;腹胀者,加大腹皮、木香、枳壳;胁下痞块者,加醋鳖甲、生牡蛎、莪术、三棱;疼痛者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、徐长卿;腿肿、腹水者,加益母草、猪苓、泽泻、大腹皮、车前子;鼻衄、齿衄者,加三七、茜草、仙鹤草、白茅根;皮肤瘙痒者,加黄芪、白术、防风;黄疸甚者,加茵陈、栀子、金钱草、田基黄、大黄;便结者,加制大黄、火麻仁、郁李仁;高热者,加水牛角、龙胆、牛黄、生地黄、玄参;口渴甚者,加芦根、生地黄、石斛、玉竹;纳差者,加鸡内金,焦三仙、炮穿山甲。
二、特色治疗
(一)外治法
1.外敷治疗 雄黄南星膏(《肿瘤病诊治绝招》):天花粉100g,黄柏、姜黄、皮硝、芙蓉叶各50g,雄黄、大黄各30g,饴糖调成糊状,摊于油纸上,敷贴患处。主治胆囊癌疼痛。
2.外洗治疗 苦蛇止痒汤(《中华肿瘤治疗大成》):蛇床子、地肤了了、白矾各30g,苦参15g,川花椒10g。加水适量,水煎渺茫渣后,趁热浸泡或熏洗患处,每日1剂,每次洗20~30分钟。主治胆道肿瘤皮肤瘙痒。
(二)食疗药膳
1.茵陈粥 将绵茵陈30g洗净,煎汁去渣,加入粳100g 适量,煮粥,粥成入白糖稍煮即可食用,用于胆道肿瘤伴黄疸者每日1~2次。
2.木耳炒素肠 将生面筋呈螺丝形裹在一把竹筷(7~8支)外面,放入旺火的沸水中煮15~20分钟,捞出去筷切成斜角小块备用。再将植物油30ml投入旺火锅内,油沸入木耳、青豆、笋片各50g煸炒一下,再入切块的素肠,加适量盐、酱油、味精、香油拌炒出锅即可。用于胆道肿瘤伴有黄疸、便秘者。
3.清烧红果 大红山楂100g洗净,去核,入清水锅内烧沸后,至山楂外皮已软捞出去皮。将清水200ml放入白糖50g,中火烧沸后除去浮沫,待糖熔化后放入山楂,小火煮至汤汁浓稠时入入桂花酱25g,拦匀出锅,凉后信用。用于胆道肿瘤消化脂肪食物不良者。
三、医家经验
1.尤建良经验 尤氏诊治晚期胆囊癌的经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。
(1)先肝缓急,后脾治本:尤老认为“胆病从肝求之”,故治胆囊癌应先通过辩证诊治控制痛、胀、疸、热,随即加归健脾和胃,坚持微调调平衡,达到人癌和平共处,最终抑瘤消积。肝郁脾虚气滞,瘀热互结胆经,郁滞成积,积久克土,必脶及后天之本,使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,故晚期胆囊癌内在失衡的关键点在中焦,在解决由肝而发的首要痛苦前,应宜调理中焦。其所采用的“微调平衡法”的基本方为微调3号方,内含党参、猪苓、茯神、薏苡仁、谷芽、麦芽、炒白术、茯苓、制半夏、枇杷叶、生甘草。诸药使用以扶助正气,调和脾胃,并可减轻手术、放疗、化疗后的不良反应。
(2)利胆退黄,消瘤散结:晚期胆囊癌造成胆道梗阻,出现黄疸,常伴上腹疼痛、发热、口苦、纳差、厌油等症状。此时宜利胆退黄,不忘消瘤散结。方以茵陈蒿汤配合化瘀软坚散结,解毒消积之片姜黄、炙鸡内金、龙葵、藤梨根、徐长卿等,调节机体免疫功能,药如大剂量猪苓30~60g。同时用柴胡、白芍、郁金疏肝、行气止痛;黄芩、虎杖、车前子解毒、除湿退黄;青黛、野菊花、山慈 菇、三七粉化瘀解毒、消肿。伴发热者加马鞭草、地骨皮;恶心欲吐者,加姜半夏;纳少者,加山楂、神曲。后期热去湿留,湿从寒化,兼有血瘀症状,甚则出现腹水,则属阴黄,当温阳化滞,选茵陈术附汤加片姜黄、三棱、莪术等,治疗中当不忘调理后天之本。
(3)降逆化饮,补消并举:晚期胆囊癌行姑息性手术时常发现肝门及胰头转移,腹腔广泛转移。术后常出现呃逆呕吐,胸腹腔积液等,此属中医的“关格”“膨胀”,必邪实与正虚并见。治疗先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,降逆化浊、兼以健脾疏肝。获效后中病即止,去掉泻肺伤正的葶苈子,从而进入激活自身康复阶段。应在健脾基础上疏肝得胆、化瘀祛湿消积。以党参、白术、枳壳疏肝理气;鸡内金、桂枝、三七、片姜黄化瘀消积;茯苓、清半夏除湿散结;猪苓、茯苓皮、泽泻淡渗利湿;石见穿、鬼箭羽、八月札清热解毒、抗癌。诸药合用,使正气得充,积聚得控而腹水自消。
2.作者经验 (胆囊癌术后案)。陈女,53岁,公务员。2010年5月28日初诊。右上腹隐痛10年,2009年下半年以来,胀痛明显,呈进行性加剧,疼痛向右肩背放射。2010年3月6日经徐州市某医院B 超、CT检查示:胆囊增大、多发性结石伴胆囊占位约4.5cm×3.3cm×2.2cm,被收住院,于3月11 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。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乳头状腺癌,侵及浆膜层,手术进行顺利。术后仅化妆一次,患者不耐忍受,经介绍前来救治。
刻诊:患者右上腹仍胀痛不适,每随情绪紧张而加重。面萎黄,体消瘦,胸胁苦满,恶心欲呕,嗳气纳差,巩膜无黄染,大便调,小便黄。舌暗红,苔薄黄微腻,脉弦。此乃肝郁气滞,胆失疏泄,湿热内蕴所致,治以疏肝解郁、清热利湿,方选四逆散加减。炒柴胡、炒枳壳、广陈皮、八月札、藿香(后下)、黄芩、川楝子各10g,炒白芍、炒白术、生晒参(另炖)、郁金、仙鹤草、藤梨根各30g,三七粉(冲服)4g。14剂。
2010年6月13日二诊:右上腹部胀痛显减,苔不腻,配合心理疏导,心情日渐开朗,但食欲欠佳。原方去黄芩、藿香、姜半夏。20剂。
2010年7月5日三诊:体力渐增,胃纳好转,右上腹已完全不痛,心神振奋。续以疏肝利胆抗癌治疗,每月复诊一次,原方出入坚持治疗3年余,多次检查,未见异常。
按:胆囊癌案发病率不算太高,却恶性程度极大,如施治略迟缓,多数一年内死亡,故医患双方切不可掉以轻心。术后因仅面萎黄,而巩膜、小便不黄,且大便正常,故余未用茵陈蒿汤与大柴胡汤;另小便正常,亦未投茵陈五苓散,而改投四逆散合小柴胡汤疏肝解郁、和胃降逆,辅以三七、郁金、山楂、虎杖活血(此即抗肿瘤大家孙锡高所言:“治癌当活血化瘀,气行血行。”)复配大剂薏苡仁、金钱草利湿清热,藤梨根、八月札直接杀够癌细胞。仙鹤草30g抗癌又扶正,故获效颇快。然心理疏导亦不可或缺,因国外有谚语曰:“一个丑角进门,胜过一打医生。”故看看小品,听听音乐,对患者的带病延年是有裨益的。
四、预防与调护
1.注意控制炎症,预防感染。
2.积极预防和治疗胆石症,对腺肌瘤、息肉等有灭迹可能的胆囊良性肿瘤,定期进行复查,如肿瘤直径>0.8~1.0cm,且年龄在45岁以上者,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。
3.定期复查随访。术后2年以内每3个月随访1次,每半年进行1次影像学检查和CEA、CA199监测术后2年以上,每半年随访1次,每1年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和CEA、CA199监测。
2.临证加减 恶心呕吐者,加陈皮、半夏、竹茹;腹胀者,加大腹皮、木香、枳壳;胁下痞块者,加醋鳖甲、生牡蛎、莪术、三棱;疼痛者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、徐长卿;腿肿、腹水者,加益母草、猪苓、泽泻、大腹皮、车前子;鼻衄、齿衄者,加三七、茜草、仙鹤草、白茅根;皮肤瘙痒者,加黄芪、白术、防风;黄疸甚者,加茵陈、栀子、金钱草、田基黄、大黄;便结者,加制大黄、火麻仁、郁李仁;高热者,加水牛角、龙胆、牛黄、生地黄、玄参;口渴甚者,加芦根、生地黄、石斛、玉竹;纳差者,加鸡内金,焦三仙、炮穿山甲。
二、特色治疗
(一)外治法
1.外敷治疗 雄黄南星膏(《肿瘤病诊治绝招》):天花粉100g,黄柏、姜黄、皮硝、芙蓉叶各50g,雄黄、大黄各30g,饴糖调成糊状,摊于油纸上,敷贴患处。主治胆囊癌疼痛。
2.外洗治疗 苦蛇止痒汤(《中华肿瘤治疗大成》):蛇床子、地肤了了、白矾各30g,苦参15g,川花椒10g。加水适量,水煎渺茫渣后,趁热浸泡或熏洗患处,每日1剂,每次洗20~30分钟。主治胆道肿瘤皮肤瘙痒。
(二)食疗药膳
1.茵陈粥 将绵茵陈30g洗净,煎汁去渣,加入粳100g 适量,煮粥,粥成入白糖稍煮即可食用,用于胆道肿瘤伴黄疸者每日1~2次。
2.木耳炒素肠 将生面筋呈螺丝形裹在一把竹筷(7~8支)外面,放入旺火的沸水中煮15~20分钟,捞出去筷切成斜角小块备用。再将植物油30ml投入旺火锅内,油沸入木耳、青豆、笋片各50g煸炒一下,再入切块的素肠,加适量盐、酱油、味精、香油拌炒出锅即可。用于胆道肿瘤伴有黄疸、便秘者。
3.清烧红果 大红山楂100g洗净,去核,入清水锅内烧沸后,至山楂外皮已软捞出去皮。将清水200ml放入白糖50g,中火烧沸后除去浮沫,待糖熔化后放入山楂,小火煮至汤汁浓稠时入入桂花酱25g,拦匀出锅,凉后信用。用于胆道肿瘤消化脂肪食物不良者。
三、医家经验
1.尤建良经验 尤氏诊治晚期胆囊癌的经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。
(1)先肝缓急,后脾治本:尤老认为“胆病从肝求之”,故治胆囊癌应先通过辩证诊治控制痛、胀、疸、热,随即加归健脾和胃,坚持微调调平衡,达到人癌和平共处,最终抑瘤消积。肝郁脾虚气滞,瘀热互结胆经,郁滞成积,积久克土,必脶及后天之本,使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,故晚期胆囊癌内在失衡的关键点在中焦,在解决由肝而发的首要痛苦前,应宜调理中焦。其所采用的“微调平衡法”的基本方为微调3号方,内含党参、猪苓、茯神、薏苡仁、谷芽、麦芽、炒白术、茯苓、制半夏、枇杷叶、生甘草。诸药使用以扶助正气,调和脾胃,并可减轻手术、放疗、化疗后的不良反应。
(2)利胆退黄,消瘤散结:晚期胆囊癌造成胆道梗阻,出现黄疸,常伴上腹疼痛、发热、口苦、纳差、厌油等症状。此时宜利胆退黄,不忘消瘤散结。方以茵陈蒿汤配合化瘀软坚散结,解毒消积之片姜黄、炙鸡内金、龙葵、藤梨根、徐长卿等,调节机体免疫功能,药如大剂量猪苓30~60g。同时用柴胡、白芍、郁金疏肝、行气止痛;黄芩、虎杖、车前子解毒、除湿退黄;青黛、野菊花、山慈 菇、三七粉化瘀解毒、消肿。伴发热者加马鞭草、地骨皮;恶心欲吐者,加姜半夏;纳少者,加山楂、神曲。后期热去湿留,湿从寒化,兼有血瘀症状,甚则出现腹水,则属阴黄,当温阳化滞,选茵陈术附汤加片姜黄、三棱、莪术等,治疗中当不忘调理后天之本。
(3)降逆化饮,补消并举:晚期胆囊癌行姑息性手术时常发现肝门及胰头转移,腹腔广泛转移。术后常出现呃逆呕吐,胸腹腔积液等,此属中医的“关格”“膨胀”,必邪实与正虚并见。治疗先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,降逆化浊、兼以健脾疏肝。获效后中病即止,去掉泻肺伤正的葶苈子,从而进入激活自身康复阶段。应在健脾基础上疏肝得胆、化瘀祛湿消积。以党参、白术、枳壳疏肝理气;鸡内金、桂枝、三七、片姜黄化瘀消积;茯苓、清半夏除湿散结;猪苓、茯苓皮、泽泻淡渗利湿;石见穿、鬼箭羽、八月札清热解毒、抗癌。诸药合用,使正气得充,积聚得控而腹水自消。
2.作者经验 (胆囊癌术后案)。陈女,53岁,公务员。2010年5月28日初诊。右上腹隐痛10年,2009年下半年以来,胀痛明显,呈进行性加剧,疼痛向右肩背放射。2010年3月6日经徐州市某医院B 超、CT检查示:胆囊增大、多发性结石伴胆囊占位约4.5cm×3.3cm×2.2cm,被收住院,于3月11 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。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乳头状腺癌,侵及浆膜层,手术进行顺利。术后仅化妆一次,患者不耐忍受,经介绍前来救治。
刻诊:患者右上腹仍胀痛不适,每随情绪紧张而加重。面萎黄,体消瘦,胸胁苦满,恶心欲呕,嗳气纳差,巩膜无黄染,大便调,小便黄。舌暗红,苔薄黄微腻,脉弦。此乃肝郁气滞,胆失疏泄,湿热内蕴所致,治以疏肝解郁、清热利湿,方选四逆散加减。炒柴胡、炒枳壳、广陈皮、八月札、藿香(后下)、黄芩、川楝子各10g,炒白芍、炒白术、生晒参(另炖)、郁金、仙鹤草、藤梨根各30g,三七粉(冲服)4g。14剂。
2010年6月13日二诊:右上腹部胀痛显减,苔不腻,配合心理疏导,心情日渐开朗,但食欲欠佳。原方去黄芩、藿香、姜半夏。20剂。
2010年7月5日三诊:体力渐增,胃纳好转,右上腹已完全不痛,心神振奋。续以疏肝利胆抗癌治疗,每月复诊一次,原方出入坚持治疗3年余,多次检查,未见异常。
按:胆囊癌案发病率不算太高,却恶性程度极大,如施治略迟缓,多数一年内死亡,故医患双方切不可掉以轻心。术后因仅面萎黄,而巩膜、小便不黄,且大便正常,故余未用茵陈蒿汤与大柴胡汤;另小便正常,亦未投茵陈五苓散,而改投四逆散合小柴胡汤疏肝解郁、和胃降逆,辅以三七、郁金、山楂、虎杖活血(此即抗肿瘤大家孙锡高所言:“治癌当活血化瘀,气行血行。”)复配大剂薏苡仁、金钱草利湿清热,藤梨根、八月札直接杀够癌细胞。仙鹤草30g抗癌又扶正,故获效颇快。然心理疏导亦不可或缺,因国外有谚语曰:“一个丑角进门,胜过一打医生。”故看看小品,听听音乐,对患者的带病延年是有裨益的。
四、预防与调护
1.注意控制炎症,预防感染。
2.积极预防和治疗胆石症,对腺肌瘤、息肉等有灭迹可能的胆囊良性肿瘤,定期进行复查,如肿瘤直径>0.8~1.0cm,且年龄在45岁以上者,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。
3.定期复查随访。术后2年以内每3个月随访1次,每半年进行1次影像学检查和CEA、CA199监测术后2年以上,每半年随访1次,每1年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和CEA、CA199监测。